人脑太复杂,时间过得久,记下来才是最真实的

感悟杂记

今年是创业的第6个年头,越发感觉疲累,在利益最大化地精简团队还是背着个大包袱负重前行间摇摆不定;

也许是前几年过于的顺风顺水,才会导致在突然面临压力下的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少了那股劲儿。

有时候在想,人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奋斗的一生,是金钱是名利?也或许,就是一股气而已,一股不服输想拼的气!

最近在雪球看到一个年近60卖掉公司后退休,喜欢分享过往阅历的老先生,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出身贫苦,年少离家靠自己打拼事业,又在年近60岁毅然选择退休的成功创业者的人生感悟:人的一生贵在经历!

物质只是过眼云烟,人情世故也是水月镜花,唯一带不走的是自己的经历!

趁年轻,也许应该走出去,多体验,多感受,增添人生的色彩,不要等到暮年古稀,遗憾人生这幅画过于清淡无味。

极限施压

最近喜欢讲故事,浅短的故事似乎更能准确叙述一种想象或心理本质,而且更有包容性,能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故事:A、B同住在没有窗户的黑暗房间,A希望每天能有阳光照进房间,于是跟B商量要在墙上开个窗户,让阳光能照进房间,习惯了黑暗生活的B死活不愿意,搬出了一堆理由阻止,A只能作罢;过了几天,A跟B说要在房顶开个洞让阳光照进房间,B赶紧阻止,劝说A在墙上开个窗;A成功让阳光照进了黑暗的房间。

上述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极限施压的做事技巧,也讲的是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人性选择。

给予有度

之前就很想写关于人性的博文,但感觉面太大,难以下笔,就用小时候家里人讲过的一个故事作为启发吧,仁者见仁。

以前有个人在外努力创业赚了钱,富有后很想帮助乡里还贫穷的乡民,就给每家每户都发了钱,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平日里关系不好的人骂他是傻,平日里关系好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拿得比其他人多,家里的亲戚觉得应该被特殊照顾,在群情激愤下,原来仅剩的有感恩之心为他说话的村民也不敢发声了,骂声下他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亲戚,也再无法在老家立足,从此再也未再回到老家。

以上故事不是为了批判人性,是想讲述一个人性社会的客观现象,提醒我们更客观看待生活里的各种人情世故,其实这些村民平日里都是好人,也都没错,他们只是基于人性本能去思考。

论执行力

以前看电视剧里面有一个片段我印象很深刻,太具体的剧情忘记了,大概是讲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年闹了饥荒,朝廷分配到相邻几个县的赈灾粮食有限,而朝廷又怕有官员贪腐,规定了赈灾煮粥的水跟米的必须按固定的比例,违者斩,而粮食按比例煮却只够一小部分灾民吃。

A县官:按比例煮了2锅符合规定的粥,分给了一小部分灾民,让剩余灾民自生自灭,结果饿死无数灾民。

B县官:把米跟水兑得很稀,对上级辩解是为了让更多灾民能喝到粥,因为粥太稀,还是很多灾民也饿死了。

C县官:也领到同样量的米,但他又找到了米商,以免除后面几年税赋并承诺后面几年农民种的米以低价给米商收购的条件,成功说服米商,从米商那里赎借到更多的米,最终全县灾民都活了下来。

一个人是否适合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和获得更多的信任,归根到底是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且大部分情况下跟个人业务能力无关,不是不会做,只是不愿意花心思做!公司里面混日子的主管是如此,红十字会也是如此!

认知层次

转:
今天的文章很有趣,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介绍了人们认知的九个层次。你可以边读边对照,自己的认知在哪一层?朋友一次和亲戚聊天,亲戚问她毕业后干什么,她说要进公司工作。亲戚很诧异,“为什么不在当地考个公务员,多好啊。”朋友告诉亲戚,自己很想去外面看一看,但亲戚还是不理解。后来他们只好换另一个话题聊。所以,不同的认知层次,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以及人生的路径。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有个学生想出国留学,父母去请教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去哪个国家好?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

屌丝B格

说说低调的好处:

1、少了很多非必要的商务应酬,更能聚焦在业务管理上;

2、人怕出名猪怕壮,没名气就自然少了很多牛鬼蛇神的纠缠,省心省事省RMB;

3、抑制虚荣的本心,人能更静下来看待业绩起起落落,多一份淡定少一分功利,少一分戾气多一份平和。

4、无形中影响了身边很多原来有点浮躁的朋友和同事能也沉下心专注于做事,少了攀比多了坚毅。

内心坚信一定有那么一种低调的奢华。